蓝藻应急处理的有效应用
今年5月至7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生态环境部两部门联合组织对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、70个城市的993个黑臭水体,水体蓝藻应急处理,进行逐条现场检查。督查发现,尽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取得初步阶段性进展,但整体进展情况和整治效果参差不齐,治理后未有效实现生态修复,导致水质不能稳定保持、黑臭反弹风险很高。
很多项目存在重污染源治理而轻视生态治理;生态修复重视岸坡治理,未充分重视水体自身生态修复;水体生态修复系统性设计不足等问题。
在生态修复设计中,通过科学、系统的有效技术措施从本质上提升水体自净能力,构建水体生境,才能在污染源治理的基础上长期**治理效果,真正实现水体不黑不臭、“清水绿岸,鱼翔浅底”的美景,河流蓝藻应急处理,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合理配置水生动物系统
放养水生动物需对其物种配置结构进行充分地考虑,并且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水生动物的放养模式。在滤食浮游藻类的作用下,能够对蓝绿藻进行有效地控制,而且氮磷都会实现营养级的转化,通过鱼产量的形式固定,进而保证水质的净化。
在此过程中,整个生态系统当中所放放养的水生动物种类以及数量有一定的要求,蓝藻应急处理,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净化水质,保证生态系统稳定。
黑臭水体治理
1、黑臭水体形成原因
(1)河道水体中含有大量的**物和氨氮。
(2)水体中溶解氧量低。
(3)水温较高,湖泊蓝藻应急处理,水体不流动。
2、黑臭水体治理的方法
(1)投加微生物药剂
(2)创建生态环境包括水生植物、水生动物、曝气增氧、生态浮岛、生物巢等技术。
(3)外源阻断技术:外源阻断包括城市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两种情况。针对缺乏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的水体,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,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,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。
(4)内源控制技术:清理底部淤泥。
(5)水质净化技术:通过人工曝气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,缓解水体黑臭状况。
(6)水动力改善技术:调水不仅可借助大量清洁水源稀释黑臭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,而且可加强污染物的扩散、净化和输出,对于纳污负荷高、水动力不足、环境容量低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明显。